Layer3大亂鬥!區塊鏈VS傳統IT,誰才是數位霸主?

Layer3大亂鬥!區塊鏈VS傳統IT,誰才是數位霸主?

你可能曾經在網路上搜尋某些科技服務,然後突然冒出好幾個名字聽起來很像,但內容卻完全不同的公司,是不是常常讓你摸不著頭緒?這感覺就像你本來想找一間好吃的牛肉麵店,結果搜尋出來的卻是賣義大利麵的,只因為名字裡都有個「麵」字,是不是很搞笑?最近在財經圈,就發生了這麼一個「名字撞衫」的趣事,而主角正是近來網路世界熱門討論的「Layer3」。

一聽到「Layer3」,許多朋友腦中浮現的可能是某個高深莫測的區塊鏈概念,畢竟這個詞在Web3(去中心化網路第三代)領域可是個響噹噹的關鍵字。但你知道嗎?除了這個新潮的區塊鏈平台,其實還有一間老牌的資訊科技服務公司,也叫做「Layer 3 Communications(第三層通訊)」或是「Layer 3 Technologies(第三層科技)」!這兩者可說是南轅北轍,一個是專攻未來數位經濟的Web3探險家,另一個則是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的幕後英雄。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Layer3」雙胞胎的奇妙世界,保證讓你一聽就懂!

Web3世界的「Layer3」:你的數位任務闖關中心?

說到Web3領域的「Layer3」,它可不是什麼冰冷的程式碼,而是一個充滿趣味的「互動學習平台」。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超級大的線上遊戲中心,裡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任務」,等待你來挑戰。這些任務可不是打打殺殺,而是帶你深入探索區塊鏈(blockchain)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比如說,你可能會接到一個任務,是要你去了解某個「跨鏈協議」(cross-chain protocol),這就像是教你如何從高雄搭高鐵到台北,實現不同區塊鏈之間的資產流通,是不是很酷?根據平台數據顯示,光是參與「Unichain(通用鏈)」跨鏈協議的用戶就有175人,而探索「HyperEVM(超EVM)」環境的也有125人。這些數字雖然看似不大,卻代表了實實在在的用戶正在學習和嘗試這些新技術。

而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完成這些任務後,你會得到實質的「獎勵」。這可不只是虛擬的經驗值而已喔!許多用戶完成任務後,真的賺到了像是OP(OP代幣)、USDC(美元幣)、USD₮(泰達幣)或是JUST(公正幣)這些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想想看,邊玩邊學還能賺錢,難怪「Layer3」平台上的「新手入門」系列任務,參與人次竟然超過了驚人的81.1萬!這說明了,用遊戲化的方式來推廣複雜的區塊鏈知識,效果是出奇的好。

現在市場上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從「Layer3」平台的數據就能看出端倪。像是「Solana(索拉納)」生態系裡的「流動性再質押協議」(liquidity restaking protocol)「Fragmetric(碎片計量)」,就吸引了高達5,377名用戶參與。這就好比把你的閒錢存進銀行,不僅有活存利息,還能用這筆錢去買基金賺更多,一魚兩吃!這也顯示大家對於如何讓手上的加密資產發揮更大效益,有著極大的興趣。另外,像是「WalletConnect(錢包連接)」的網路擴展活動吸引了1.2萬人,而探索「ZKcandy(零知識糖果)」生態系統的也有1萬人,這些都證明了「跨鏈解決方案」、「流動性再質押」和特定的「生態系統探索」是當前Web3市場最夯的趨勢。

「L3代幣」:獎勵機制的魔法棒

聊到平台,就不能不提它的「貨幣政策」,也就是它發行的原生代幣——「L3代幣」。L3代幣可不是隨便印鈔票,它背後有一套精密的「代幣經濟模型」(tokenomics),總供應量固定在3,333,333,333枚,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一個神奇的數字?

這套模型的核心,就是鼓勵大家「質押」(staking)L3代幣。你可以想像成把L3代幣鎖起來,不賣掉,這樣就能按比例賺取更多的L3代幣。而且,如果你是個平台的活躍用戶,積極參與各種任務,還能額外賺到其他平台的「治理代幣」(governance token),甚至獲得未來「空投」(airdrop)的資格!這就像是你加入了一個俱樂部,繳了年費,然後因為你表現突出,會員福利升級,還能優先獲得免費禮物一樣。

更有趣的是,L3代幣還有個「雙重銷毀機制」(dual burning mechanism)。什麼是銷毀?簡單來說就是讓這些代幣永遠消失,減少市場上的流通量,理論上會讓剩下的代幣更值錢。一部分L3代幣會被社群買回並銷毀,用來進入「Layer3」網路、發布新任務,或是取得像「CUBE憑證」(CUBE certificate)這樣的「統一全鏈身份」(unified omnichain identity)。想像一下,這張CUBE憑證就像你在區塊鏈世界的「數位護照」,證明你在各種任務中的成就,未來甚至能讓你獲得更精準的獎勵。

另一部分L3代幣則是由用戶銷毀,目的是為了獲取合作夥伴生態系統的「福利」。這可能包括了產品的「提前使用權」、交易「費用折扣」,甚至是專屬的「非同質化代幣」(NFT,不可替代的數位資產)。這種設計,不僅激勵了用戶長期持有和積極參與,也讓L3代幣有了實實在在的「實用性」,形成了一個平台內部的微觀經濟循環。

而且,為了鼓勵大家踴躍參與,「Layer3」平台簡直是佛心來的!他們不僅會「贊助瓦斯費」(gas fee sponsorship,也就是區塊鏈上的交易手續費),還實施「零交易費用政策」,所有交易費用都由平台承擔。這不就是「免運費」和「包油錢」的概念嗎?對於剛踏入Web3世界的新手來說,這大大降低了他們嘗試新事物的門檻。

「Layer 3 Communications」:傳統科技世界的隱形冠軍

聊完了Web3的「Layer3」,我們現在來看看那個「名字撞衫」的另一個「Layer 3」——「Layer 3 Communications(第三層通訊)」或「Layer 3 Technologies(第三層科技)」。這可不是什麼新創公司,他們可是從1998年就開始提供資訊科技服務的老牌勁旅了!他們就像是你家裡水電網路一樣,是現代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提供者。

這家公司主要提供什麼服務呢?從「雲端與託管解決方案」(cloud and managed solutions)、「網路安全解決方案」(cybersecurity solutions),到「複雜基礎設施建置」(complex infrastructure deployment)和「資訊科技支援」(IT support),幾乎涵蓋了企業數位轉型所需的一切。他們的客戶分佈也超級廣泛,從教育機構(像是德州大學、喬治亞南方大學)、醫療保健機構(諾斯賽德醫院、南方海岸健康),到大型企業(可口可樂、休士頓機場系統)和政府機關,甚至連「財富五百強公司」(Fortune 500 companies)都有。這說明他們在各行各業都有深厚的服務經驗和廣泛的市場認可。

想像一下,當你學校的網路突然斷線、醫院的病歷系統當機,或是政府機關的資料庫被駭客攻擊時,這背後很可能就是像「Layer 3 Communications」這樣的專業公司,在日夜不休地維護著這些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他們就像是數位世界的「水電工」和「保全」,確保企業和機構的數位生活順暢無阻。

這家公司還很早就把觸角伸向了非洲市場,在奈及利亞(Nigeria)建立了安全數據中心「Layer3Cloud(第三層雲)」,並提供光纖到府的寬頻服務「L3Fiber(L3光纖)」。這就說明他們不僅服務傳統發達地區,也在新興市場看到了巨大的潛力,為當地提供數位化基礎設施,幫助當地實現「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他們甚至獲得了「啟發非洲公司」、「最佳客戶服務獎」等榮譽,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拿到的,這都歸功於他們長達20多年的行業經驗和與全球領先製造商建立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兩個「Layer3」:殊途同歸的數位化浪潮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搞清楚了?雖然都叫「Layer3」,但他們各自在數位經濟中扮演著完全不同的角色。

Web3的「Layer3」是一個活力四射、不斷創新的新興平台,它透過「遊戲化」(gamification)和實質「獎勵」,吸引大量用戶學習和參與去中心化應用,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它代表著未來數位資產和去中心化世界的無限可能。

而「Layer 3 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則是一個穩紮穩打、經驗豐富的傳統資訊科技服務公司。它服務於廣泛的傳統產業客戶,提供關鍵的「網路安全」、「雲端服務」和「資訊科技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是企業數位化轉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儘管業務性質截然不同,但這兩個「Layer3」都共同反映了一個大趨勢:那就是全球經濟正在加速「數位化」。無論是Web3領域的去中心化創新,還是傳統產業的數位化升級,都離不開強大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和對「網路安全」的重視。

財金專欄作家的溫馨提醒

從這兩個「Layer3」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是數位時代的多元發展。Web3世界充滿了機會,但也伴隨著不小的風險。參與任何「加密貨幣」相關的活動,都務必謹慎評估,因為加密資產的價格波動劇烈,而且相關法規仍在發展中。

⚠️ 重要風險提示: 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市場瞬息萬變,價格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波動,甚至歸零。平台提供的「獎勵」或潛在的「空投」並非保證收益,也可能因市場狀況或平台政策變動而調整。任何參與區塊鏈活動或代幣「質押」行為,都涉及資金風險。投資前務必做好充分研究,了解其潛在風險,切勿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若您對「資金流動性」有較高要求,建議在參與前仔細評估自身財務狀況,確保即使面臨損失,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至於傳統資訊科技服務,雖然不像Web3那樣充滿暴富神話,但它們的穩定性與持續增長性,卻是數位經濟大廈的堅實地基。無論是哪一種「Layer3」,它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為我們描繪著數位時代的發展藍圖。作為一個現代人,了解這些新舊科技的脈絡,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數位世界中,站穩腳步,看清方向!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