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喊貴!Gas Fee完全解密:省錢玩轉以太坊,就看這篇!

你最近是不是發現,不管是在數位世界裡轉帳、買個獨特的數位收藏品(也就是你常聽到的非同質化代幣,英文是 Non-Fungible Token,簡稱 NFT),還是玩一些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 DeFi)的應用程式(英文是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簡稱 DApp),只要跟「以太坊」(Ethereum)這個區塊鏈(Blockchain)網路沾上邊,就常常聽到一個詞,叫做「燃料費」(Gas Fee)?是不是有時候覺得這筆費用特別高,高到讓你有點心疼?嘿,別擔心!今天老王我就來跟你聊聊這個讓很多人又愛又恨的「燃料費」,保證讓你聽得懂、看得明白,以後再也不會被它搞得一頭霧水了。

想像一下,你週末想跟朋友出去玩,得搭計程車或公車,對吧?搭車就得付錢,這錢呢,一部分是給司機賺的,一部分是維持車子運作的油錢、維修費等等。在以太坊這個廣闊的數位世界裡,「燃料費」就扮演著類似的角色。每當你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進行任何操作,小至簡單的以太幣(ETH)轉帳,大到執行複雜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都等於是在使用這個網路的「運算資源」。而為了讓這些操作能順利進行,就必須支付一筆費用給那些默默付出、維持網路安全和運作的「驗證者」(Validator)。這筆錢,就是我們的「燃料費」。

那這筆「燃料費」到底是怎麼算的呢?它可不是隨便喊價的喔!別看它名字叫「燃料費」,計價單位卻不是汽油公升,而是用一種叫做「Gwei」的超小單位。聽起來很拗口對不對?簡單來說,1 個 Gwei 等於 0.000000001 個以太幣,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以太幣裡面的「一分錢」再更小更小,小到像是原子一樣的微小單位。因為以太幣現在身價不凡,如果直接用以太幣來計價,那動不動就得花上好幾個以太幣,大概會讓你的荷包破個大洞吧!所以用 Gwei 來計價,會讓你感覺費用比較親民一點。

還記得 2021 年以太坊進行了一次重大的升級,叫做「倫敦硬分叉」(London Hard Fork),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引入了 EIP-1559 這個技術升級提案。這個升級就像是把計程車的收費表從單純的「一口價」拍賣,改成了更科學、更透明的「混合式」計費。現在的「燃料費」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基本費用」(Base Fee),另一個是「優先費用」(Priority Fee),大家也常把它叫做「小費」。

這個「基本費用」是怎麼來的呢?它是由以太坊網路自己根據當前的「網路擁堵」(Network Congestion)程度自動調整的。就像高速公路會根據車流量來調整過路費一樣,當網路比較忙碌的時候,「基本費用」就會高一些;網路比較空閒的時候,它就會降下來。更特別的是,這筆「基本費用」在交易完成後,會被直接「燃燒」(Burn)掉,也就是從以太幣的總流通量中永久移除,這對以太幣來說,可是有減少供應量、進而可能影響價格的特殊意義喔!

至於「優先費用」,顧名思義,就像你搭計程車時給司機的「小費」,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的交易能被「驗證者」更快地處理。當網路非常忙碌,大家都搶著要送交易時,如果你願意多給一點「優先費用」,你的交易就更有機會被驗證者優先打包到區塊裡,這樣你的交易就能更快地被確認。當然,如果你不急,也可以選擇不給或少給「優先費用」,只是交易可能就會排隊排比較久了。這整個機制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你在熱門餐廳排隊,給點小費可以優先入座的感覺呢?

那到底是什麼因素會讓「燃料費」時高時低呢?除了剛才提到的「網路擁堵」程度,也就是網路上的交易活動量之外,「交易複雜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說,你只是單純地把以太幣從 A 地址轉給 B 地址,這就像你搭計程車只是從家裡到巷口一樣,所需花費的「燃料限制」(Gas Limit,你可以想成是這趟旅程最大允許的燃料消耗量)通常是固定的 21,000 單位,費用相對較低。但如果你是去鑄造一個 NFT,或是參與 DeFi 裡的借貸、質押(Staking)等複雜操作,這就好像你要搭計程車去環島旅行一樣,它牽涉到執行更複雜的「智能合約」程式碼,因此就需要更高的「燃料限制」,自然費用就會貴上許多。所以,別再疑惑為什麼同樣是轉帳,有時候費用差那麼多了,很可能就是你轉的「東西」不一樣,複雜度也天差地遠喔!

「燃料費」是必要的痛,但它為何存在?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以太坊不能像一般網路服務一樣免費使用呢?「燃料費」的存在,其實是以太坊區塊鏈網路能夠正常運作和維持安全的關鍵。首先,它提供了激勵機制,讓全球各地的「驗證者」願意貢獻自己的電腦設備和運算能力來維護這個網路。他們為了打包交易、驗證區塊、確保網路安全,是需要付出實際成本的,而「燃料費」就是對他們辛勞的回報。

再來,更重要的是,「燃料費」有效防止了「惡意行為者」(Malicious Actors)透過發送大量不必要的「垃圾郵件」(Spam)交易來癱瘓網路。如果沒有「燃料費」的門檻,任何人都可以無限制地向網路發送交易請求,那以太坊這個全球性的數位高速公路,很快就會被大量的垃圾資訊堵塞,根本無法正常使用了。所以,「燃料費」可以說是網路的一道防火牆,保護著我們每一個在上面活動的用戶。

這就像你去高級餐廳吃飯,會有個基本服務費一樣,這費用既是對服務人員的肯定,也能確保不會有人隨意佔用座位,影響其他顧客的權益。而以太坊虛擬機(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簡稱 EVM)就是以太坊區塊鏈的心臟,所有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加密貨幣、代幣(Token)等等,都跑在這個虛擬機器上。每一個在 EVM 上執行的指令,都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燃料」,因此,只要你是基於以太坊生態系統的活動,就都得支付這筆 Gwei「燃料費」。這可不是區塊鏈在跟你開玩笑,這是它設計的核心邏輯。

市場變動與數據揭密:你的「燃料費」花到哪裡去了?

「燃料費」就像股票市場一樣,價格是不斷波動的。根據我們蒐集到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6 月 13 日),以太坊的平均「燃料價格」大約落在 17.06 Gwei 左右。相較於前一天(20.15 Gwei)和一年前(26.85 Gwei),這個價格其實是呈現下降趨勢的。這對我們這些使用者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表示近期在以太坊上進行操作的成本相對比較低。

那麼,這些「燃料費」都花到哪裡去了呢?從鏈上數據分析,你會發現一些「燃料費」的超級大戶。就像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公司業務量特別大,計程車隊常常要服務他們一樣。舉例來說,過去 24 小時內,最大的「燃料消耗者」通常都是像泰達幣(Tether,其穩定幣為 USDT Stablecoin)和美金幣(Circle,其代幣為 USDC Token)這樣的穩定幣發行商,它們因為大量的轉帳和流動性操作,累積了驚人的「燃料費」開銷。

另外,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簡稱 DEX)如 Uniswap 的各種版本(Uniswap V4: Universal Router、Uniswap V2: Router 2),還有一些自動化交易工具或機器人(像是 Banana Gun: Router 2、Maestro: Router 2,甚至是一些名為 MEV Bot 的套利機器人),也都是「燃料費」消耗的巨頭。光是這些頂級消耗者,一天燒掉的「燃料費」就可能高達數萬甚至數十萬美元!這也間接反映出以太坊生態系統有多麼活躍,這些應用和協議的使用量是多麼龐大。

你可能會問,實際上的交易大概要花多少錢呢?如果以一個比較低的「燃料價格」(假設在 2 Gwei 左右)來估算:

  • 交換加密貨幣(Swap):大約 1.82 美元。
  • 借貸操作(Lending):約 1.52 美元。
  • 鑄造 NFT(NFT Sales):約 3.12 美元。
  • 跨鏈橋接(Cross-chain Bridging):約 0.60 美元。

當然,這些都只是估計值,實際的費用會因為「燃料價格」的即時波動而有所不同。如果你想省錢,通常選擇在網路使用量較低的時段進行交易(例如:非尖峰時段的半夜或清晨),費用會相對便宜不少。這就像離峰時間搭車有優惠一樣,聰明的你,一定懂得利用這點小撇步吧!

以太坊的進化:與「燃料費」共存的未來

以太坊的開發團隊,一直以來都非常清楚「燃料費」居高不下的問題,以及這對用戶體驗造成的影響。因此,他們持續不斷地進行網路升級,希望能夠改善這個狀況。其中最重大的兩次升級,莫過於「合併」(The Merge)和「上海升分」(Shanghai Upgrade)。

「合併」升級,是以太坊從原本耗費大量電力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簡稱 PoW)機制,轉變為更節能、更有效率的「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簡稱 PoS)機制。這就像是把原本的「挖礦」耗電大戶,變成了大家一起「質押」(Staking)以太幣來維護網路的模式。雖然「合併」本身並沒有直接降低「燃料費」,但它為以太坊未來的擴展性鋪平了道路,並使得「驗證者」可以從「優先費用」中獲得報酬,激勵更多人參與網路的安全維護。而「上海升級」則進一步優化了網路,讓質押的以太幣可以提領,增加了質押的靈活性。

但要真正解決高「燃料費」和「可擴展性」(Scalability)的問題,也就是讓以太坊網路能夠處理更多的交易而不會塞車,那就要靠「第二層解決方案」(Layer-2 Solutions)了!這些 Layer-2 就像是在以太坊主網(也就是第一層 Layer-1)旁邊搭建的「高速公路」或「支線」,許多交易會先在這些 Layer-2 網路(例如 Arbitrum、Optimism、Polygon 等)上進行處理,然後再將處理結果打包,一次性地提交到以太坊主網。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幅降低了每筆交易的「燃料費」和提高了「吞吐量」(Throughput,也就是網路每秒能處理的交易數量)。這就像是把城市裡的巷弄小道,一部分車流導引到外圍的快速道路上,這樣主幹道就不會那麼擁堵了。透過這些 Layer-2 方案,現在許多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費用已經比直接在以太坊主網上便宜許多,大大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未來的區塊鏈世界,很可能就是以太坊主網作為安全和結算的基礎,而大多數的日常應用則在高效且低成本的 Layer-2 上運行。這將是一個更經濟、更流暢的區塊鏈互動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老王小叮嚀:聰明用錢,開心玩鏈!

聊了這麼多「燃料費」,你是不是對這個加密世界裡的「過路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總結來說,「燃料費」是以太坊區塊鏈運作的核心,它確保了網路的安全和防止濫用,也為維護網路的「驗證者」提供了報酬。它的價格會隨著「網路擁堵」程度和「交易複雜度」而波動,但有了 EIP-1559 之後,至少費用預估變得更透明了。

那對我們來說,在以太坊上玩轉數位資產,有哪些實用的小撇步可以參考呢?

  1. 關注網路擁堵: 每次要進行交易前,可以上一些區塊鏈瀏覽器網站(像是 Etherscan 或 Blocknative 等),查看當前的「燃料價格」。如果看到價格飆升,又不是特別緊急的交易,那不妨等一等,待價格回落後再進行。這就像避開塞車時段出門一樣。
  2. 善用 Layer-2 方案: 如果你的交易活動主要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或非同質化代幣(NFT)領域,不妨多多探索並使用基於以太坊的「第二層解決方案」,如 Arbitrum、Optimism 或 Polygon 等。這些網路通常能提供更低的「燃料費」和更快的交易速度,大大節省你的成本。
  3. 評估交易複雜度: 簡單的以太幣轉帳通常費用較低,但與複雜智能合約互動的費用會高很多。在進行大額或複雜交易前,務必先預估所需費用,避免預算不足或超出預期。
  4. 設定合理的優先費用: 當網路忙碌時,如果你希望交易盡快被處理,可以適當地提高「優先費用」;反之,如果時間不趕,則可以設定較低的「優先費用」,甚至不設定,讓交易慢慢排隊。

⚠️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市場波動劇烈,任何投資或交易行為都存在風險。特別是「燃料費」,雖然看似小錢,但若處理不當或市場劇烈波動時,也可能累積成不小的成本。在做出任何決策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並考量自身的資金流動性。網路世界變化快速,今天看似最棒的解決方案,明天也可能面臨新的挑戰。因此,保持學習、謹慎操作,才能在數位資產的浪潮中穩健前行。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