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嗨,各位親愛的讀者,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專門跟大家聊錢事兒的專欄寫手。最近啊,常有朋友在咖啡廳、或是線上訊息裡問我:「老兄,看著股市起起伏伏,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到底該怎麼辦?是不是該找個神準的老師,告訴我什麼時候該進場、什麼時候該出場啊?」
我聽了總是笑笑,然後拍拍他們的肩膀說:「各位,別急著找什麼股神或仙人指路了,那樣的錢,不好賺啊!說實話,連華爾街的頂尖專家,也沒人能百分百預測市場。如果你也常為買高賣低而扼腕,那今天這帖『懶人理財神藥』,你可得好好聽我聊聊,它叫做『平均成本法』,又稱『定期定額投資法』,或在英文世界裡簡稱『DCA (Dollar-Cost Averaging) 策略』。」

你可能會想,這 dca 策略
聽起來也太簡單了吧?不就是定期定額買嗎?這能有多神?別小看它了,越是簡單的道理,往往越藏著大智慧。想像一下,你每個月領薪水,固定撥出一小部分錢,去買你長期看好的資產,比如股票、基金,甚至最近很紅的比特幣(Bitcoin)或以太坊(Ethereum)這類加密貨幣。你會發現,不管這個月市場是漲還是跌,你都按計畫投入固定的金額。市場大跌時,你的錢能買到更多單位;市場上漲時,雖然買到的單位少了點,但因為你之前累積了便宜的籌碼,整體平均成本還是降低了。這就好比你去菜市場買菜,每天的菜價都有高有低,但你每週都買一百塊錢的菜,時間久了,你買菜的平均單價自然就拉平了,不用天天為了菜價漲跌而傷腦筋。
所以囉,平均成本法
的核心概念,就是「時間分散」,而不是「擇時進場」。它幫你把所有雞蛋分成好幾籃,然後在不同的時間點陸續投入。這樣一來,你就不用再擔心自己是不是「買在高點」變成「套在高崗」了。它最大的優勢,就是降低了市場波動帶來的心理壓力,讓你的投資之路走得更穩健。
那麼,這套 dca 策略
究竟有哪些迷人之處,值得我們這些忙碌的上班族、或剛踏入投資領域的新手來嘗試呢?
首先,它能「降低市場波動的衝擊」。投資市場就像坐雲霄飛車,有時衝上天際,有時俯衝谷底。尤其像加密貨幣這種高波動資產,一天之內漲跌百分之幾十是家常便飯。如果一次性把所有錢投入,萬一不巧買在高點,那心理壓力可就大了。但 平均成本法
讓你分批進場,它會自動幫你分散風險,在高點少買一點,在低點多買一點,長期下來,你的平均成本會比一次性投入更低,尤其是在市場先跌後漲的情況下,更能有效累積低成本籌碼,等反彈時大賺一筆。

其次,它能「減少情緒性決策」。在投資世界裡,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市場,而是我們自己。當市場一片樂觀、衝上雲霄時,我們總想追高;當市場風聲鶴唳、跌跌不休時,我們又想恐慌性拋售。這些情緒性的決策,往往是導致虧損的元兇。dca 策略
的精髓在於「紀律性」,你預設好什麼時間、投多少錢,然後就照表操課,不看市場臉色,不為短期波動所動,自然就能避開這些情緒陷阱,培養出穩定的投資習慣。這對於投資新手來說,簡直是從娘胎裡帶出來的「防呆」功能。
第三,它特別適合「薪水理財族」。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一次性幾百萬幾千萬的閒錢可以投入,我們的財富是靠每個月的薪資慢慢累積的。定期定額
的方式,讓你不用一次性拿出大筆資金,可以利用每個月的穩定收入,積少成多,像滾雪球一樣,透過「複利效應」來實現長期的財富累積。根據一些研究,例如美國著名的 401(k) (美國退休金計畫)
,本質上就是一種 平均成本法
的應用,許多人因此累積了可觀的退休金。
不過,就像任何事情一樣,dca 策略
也不是萬靈丹,它有自己的「眉角」和限制,我們可不能只聽好處不聽壞處,否則就不夠專業、不夠可信賴了。
首先,「交易成本」是個小隱憂。如果你定期定額的金額不大,又經常交易,每次交易都會產生手續費或佣金,長期累積下來,這筆費用可能會侵蝕你的投資報酬。不過現在很多券商或加密貨幣交易所提供的「自動定投」功能,手續費相對較低,甚至有些還會提供優惠,所以這點在某些平台已經得到改善。例如,像 Binance (幣安)
、OKX (歐易)
、MAX (MAX交易所)
這類中心化交易所(CEX),都提供自動定投功能,讓你設定好頻率和金額,系統就會自動幫你執行。
其次,平均成本法
「不適用於持續下跌的資產」。如果你的投資標的本身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長期趨勢就是一路向下,那就算你用 dca 策略
一直買,也只是不斷在虧損的路上攤平,最終還是會虧錢。所以,選擇一個你「長期看好」且具有「增值潛力」的資產,是 dca 策略
能否成功的關鍵,比如 S&P 500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
指數基金、台灣的 0050
這類 ETF (指數股票型基金)
,或是長期看好的加密貨幣如比特幣。
第三,在「單邊上漲的牛市中」,dca 策略
可能「表現不如一次性投入」。想像一下,如果市場從一開始就一路高歌猛進,你的資金卻是分批投入,那麼你就錯過了市場上漲初期的巨大漲幅,總回報可能就比不上那些一開始就「梭哈」的投資者。不過,這種情況通常只發生在特定且強勁的牛市初期,而且,又有誰能百分百預測到這樣的大行情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規避風險往往比追求極致利潤更重要。

最後,dca 策略
雖然解決了「何時買入」的問題,但卻沒有回答「何時賣出」這個難題。很多投資者一路定期定額買得很開心,但到了該獲利了結的時候,又因為貪婪或恐懼而遲遲無法出手,最終可能錯失了鎖定收益的機會。所以,搭配一些「止盈」或「止損」的技巧,或設定你的財務目標(比如為了退休、買房等),會讓你的 dca 策略
更完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股市的研究會顯示,定期定額投資三到五年週期贖回獲利較好,但超過五年可能受手續費與管理費侵蝕,因為這牽涉到個人目標和出場時機的設定。
那麼,這套 dca 策略
究竟可以在哪些地方應用呢?它的應用範圍可是非常廣泛的。從你我最熟悉的傳統金融市場,像是投資股票、共同基金、外匯、黃金、大宗商品,到新興的加密貨幣市場,它都大顯身手。許多退休儲蓄計畫,比如美國的 401(k) (美國退休金計畫)
,就是 平均成本法
的忠實實踐者。
舉個實際的例子,有研究統計,如果從2007年1月開始,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 S&P 500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
指數基金,到2019年12月,累計收益竟然超過百萬美元,這可是實打實地利用市場下跌來降低成本、增加回報的案例。當然,也有反例,像是2014-2024年每月定投 滬深300指數
的收益就可能是負的,而同期定投 Nasdaq 100 (那斯達克一百指數)
卻能達到年化17.47%的驚人回報。這再次強調了,選對標的,比單純的 dca 策略
本身更重要。
現在很多金融科技平台和加密貨幣交易所都提供了自動定投功能,讓你的 dca 策略
實施起來更方便。你可以在 Binance (幣安)
、Bybit (幣特)
、Bitget (比特蓋)
、OKX (歐易)
或是台灣的 MAX (MAX交易所)
這些平台,設定好你想要投資的幣種(例如比特幣、以太坊或 USDT (泰達幣)
),選擇每週、每月或每天的投入頻率和金額,系統就會自動幫你扣款並執行投資。有的平台甚至提供更進階的「馬丁格爾策略」或「限時限額加碼停利投資法」,讓你根據市場情況,在價格下跌時自動加碼,在達到目標收益時自動停利,讓 dca 策略
更具彈性。
說到這裡,一些投資專家對 dca 策略
也有不同的看法。像知名的財經主持人蘇茜·歐曼(Suze Orman)就非常推崇它,認為它能幫助投資者降低風險。但也有一些專家,像是Timothy Middleton,則認為 平均成本法
更多是一種行銷策略,在某些情況下並非最佳選擇。這也反映了投資策略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是否適合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dca 策略
之所以受歡迎,正是因為它能有效對抗人類投資時的「恐懼和貪婪」兩種情緒,讓投資者更願意堅持下去,最終實現長期財富的累積。
總結一下,平均成本法 (DCA 策略)
就像是為你量身打造的「理財好管家」,它不要求你成為市場預測大師,也不要求你天天盯盤。它是一種有紀律、系統化的投資策略,透過在特定時間間隔內投入固定金額購買資產,旨在平均化資產購買成本、降低市場波動風險,並幫助投資者實現長期財富累積。它強調的是「時間的價值」和「紀律的力量」,而不是「神準的判斷」。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投資新手,或是工作繁忙、沒時間鑽研市場的上班族,又或者你對市場波動感到焦慮,那麼 dca 策略
絕對是你穩健理財路上的一個可靠夥伴。選擇你長期看好的資產標的,設定好你的投資計畫,然後長期堅持下去,讓時間和複利的力量為你工作,這就是 平均成本法
最迷人的地方。
⚠️ 儘管 dca 策略
能有效分散風險,但它並不能保證一定獲利,市場風險始終存在。投資前請務必仔細評估自身資金流動性與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並做好長期持有的心理準備。若資金流動性不高,或是短期內有資金需求,建議先評估再採取此策略,避免影響日常生活喔!
“`